统一标准、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可控6G产业生态人
在中国移动2022科技周暨移动信息产业链创新大会的“遇见未来——6G协同创新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分享了中国移动6G研发进展及工作思考。
黄宇红表示,6G正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6G技术研发:全球已成立6G相关国际学术/标准组织6个;5个国家/地区、27个公司/组织已发布90多本6G白皮书。我国6G研发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总体与国际基本同步,我国10家公司/组织已发布29本6G白皮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移动发布了18本6G白皮书。
黄宇红介绍称,中国移动积极融入我国6G创新工作全局,围绕加快原创技术突破、推进全球统一标准、带动补强产业短板和模式创新、加强应用生态培育四个方面,系统推进6G研发工作,并打造全球领先的6G协同创新基地。作为“移动通信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全国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6G协同创新基地为产业伙伴提供开放的、场景化的联合研发和测试验证环境,以需求为牵引,协同国内、国际产业合作伙伴,努力贯通理论、技术、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培育孵化开放、可控的6G产业和应用生态。
黄宇红还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移动对6G发展的六点思考。
一是要注重5G和6G发展的衔接与贯通。她表示,5G在垂直行业的探索和发展为6G实现“万物智联”奠定坚实基础。同时,6G的一些重要潜在技术也成为5G演进的新技术方向,例如通感一体、空天一体、智能超表面等,这些技术如果在5G演进阶段得到一定的应用,探索出很好的经验,一定会非常有利于6G时代的广泛应用。因此,6G与5G一定是协同共存、融合发展的关系。6G的部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与5G网络协同共存、融合发展。
二是要注重6G顶层设计和架构研究。顶层设计和架构研究要考虑6G与5G的协同关系、不同频谱的关系,既要能够支持集通信、计算、感知、AI等于一体的全新多维能力服务体系,又可灵活剪裁支持不同场景,适应未来新的产业模式变革,适应我国未来的产业基础能力。黄宇红表示,尽管要鼓励开放的、发散性的6G创新研究,但同时还要通过顶层设计的研究,把未来6G的总体框架研究清楚,以便对创新点进行有效研判,逐步收敛,形成合力,有效支撑未来6G发展。
三是要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6G网络自身的绿色、低碳必须成为技术创新考量的关键要求,期望通过技术创新使6G时代网络实现“碳达峰”。同时6G网络将助力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助力其他行业减排,是实现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开展网络架构、空口设计和研发高效硬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更细粒度的节能技术来实现。
四是要注重跨界融合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既是6G产生原创技术的重要机会,又为6G创造新的应用、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业态。需聚焦解决从理论突破到工程实现中的技术难点,打通跨界融合创新从实验室到最终用户的全产业链环节,确保跨领域、跨学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是要注重全球统一 6G国际标准的形成。要坚持6G国际化路线,持续加强与欧盟、日韩和国际标准组织之间的合作,倡导全球统一标准和生态。坚持技术兼容并蓄,在自身加强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攻关的同时,关注国际研究方向,吸纳和融合国际先进技术;坚持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并加强与已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进各国6G研究组织的开放与合作,鼓励企业和高校等民间组织合作,坚持项目开放合作,加强与欧盟和日韩在6G领域的项目合作,积极吸纳外国企业加入中国的研发体系。
六是要注重构建开放、可控的6G产业和生态。6G时代,所面临的场景将更加复杂、接入技术更加多样,不仅提供连接服务,还将提供“连接﹢算力﹢能力”综合服务。如果网络还是一个封闭的网络,网络的发展还封闭在现有的产业生态内,将难以适应未来多样性场景、多样性能力、灵活定制网络的需要,也无法真正做到可管可控的智慧内生、数字孪生。另外,从产业生态角度看,希望从底层芯片等硬件到基础软件都安全可控,不能出现“卡脖子”问题。为此,中国移动希望6G注重构建开放可控的产业和生态。
黄宇红表示,6G发展一方面要构建“四个开放”,包括开放的技术架构、开放的众包共享模式、开放合作的平台,以及开放的商用模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开放产业生态,还要构建“四个可控”,包括安全可控、管理可控、产业可控和成本可控。这种开放可控的产业生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有很大的挑战,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