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最新公告: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深圳蓝图愈发清晰赋能数字经济,共创智慧未来 | 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在深圳举行2023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即将开幕2023世界数字城市大会向您发出邀请!关于征集智慧城市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的通知
当前位置: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 智慧医疗 » 如何在智慧城市中构建智慧医疗体系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智慧医疗

如何在智慧城市中构建智慧医疗体系

时间:2020-04-14 15:52 浏览:1928 来源:孙丹 希捷科技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
摘要:随着5G+AI时代的到来,智慧医疗、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与智慧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新基建”倡议中,公共卫生将成为重要一环,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物资储备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望得到推进。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智慧医疗发展,推动在线诊疗的普及,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效率与发展水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是每一位医者在步入医学院时的神圣宣言。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以及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重大考验。救治患者、守护生命,是每一位逆行的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此同时,科技的力量也在与病毒和疾病的较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5G+AI时代的到来,智慧医疗、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与智慧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新基建”倡议中,公共卫生将成为重要一环,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物资储备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望得到推进。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智慧医疗发展,推动在线诊疗的普及,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效率与发展水平。

    

    在这次的新冠疫情大考中,我们已然看到智慧城市领域的新技术正在帮助政府及医疗机构更为准确地把握疫情动态,并为政府的防控防范、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的复工复产、居民的防护保健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我们也相信,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智慧医疗体系将更完善、更健全。

    

    智慧医疗领域的挑战

    

    智慧医疗的实现并非一日之功,在落地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痛点和难点,数据的处理就是其中之一。根据预测,截至2020年医疗数据量将达到40万亿GB,是2010年的30倍。其中80%左右都是非结构化数据,为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带来很多困难。

    

    2018年底,希捷科技联合IDC的“医疗保健行业数据就绪度指数(DataReadinessConditionIndex)”调研数据显示,医疗保健行业的数据就绪度指数仅为3,相关的技术基石尚待巩固。从技术角度讲,虚拟助理、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场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落地。

    

    此外,具备医疗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智慧医疗行业尤为重要。拥有医学知识和信息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对智慧医疗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越来越多的智慧医疗新技术与新应用在疾病治疗、疫情防控中崭露头角,未来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觑。

    

    智慧城市中的科技战“疫”

    

    自疫情警报拉响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都发挥了突出作用。从严防严控的居民自省自查,到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的辅诊系统、再到大数据监控测量体温,其中都不乏新兴技术的身影,这些技术也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高效识别CT影像

    

    新型冠状病毒蔓延之下,医疗人员寻求更加快捷的诊断方式。除了试剂检测之外,胸部CT影像也被认为是筛查新冠肺炎的金标准。数据显示,每诊断一位患者,医生需要仔细观察300多幅的CT影像,每位医生每天需要阅读海量CT影像,不仅耗时耗力,也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人工智能辅助肺炎诊断技术开始在各大医院得以应用。人工智能读片技术,在10秒内即可处理300幅胸部CT影像,辅助医生诊断和评估患者情况。对于疑似病例,系统还会给出“疑似肺炎”的提示,不仅量化了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还提供了参考依据,便于医生做出进一步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此外,在此次疫情中,一些医院的CT机还配备了智能人脸识别平台,患者无需取下口罩,就可以智能识别其脸部及其它身体部位的位置信息,实现智能检测。这意味着,医生不进入操作间就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的CT检查,大大减弱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互联网在线问诊,提供健康服务

    

    受疫情影响,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医院的门诊无法正常营业。身患普通疾病的患者看病困难,针对呼吸道疾病的问诊需求量更是大幅增加。病人在这段期间更应少去医院,避免感染。

    

    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在线问诊变成了一个好选择,不少医疗平台推出问诊咨询、义诊、线上购药等服务,使用语音、视频辅助技术为患者与医生搭建“问诊桥梁”。

    

    国家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服务、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

    

    除针对新冠肺炎的医疗咨询服务外,各类常见病症的患者也受益于互联网的问诊平台,降低了他们物理空间的交叉感染风险,也缓解了实体医院的就医压力。视频、音频和文本技术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和护理模式,通过网络,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疗的救助,医生也可以远程监控病情,提供专业的治疗建议。

    

    基于物联网的严防严控

    

    物联网传感器和数据的应用在此次疫情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的公安部门运用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化排查,严防严控,确保了防疫工作的稳步推进。

    

    疫情信息核查智能化的APP相继推出,助力各省市的公安部门检索外出人员的身份信息、行程轨迹、同行人员状况、所乘车辆及航班等,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统计、分析特定人口信息的平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分析采集到数据,识别出患病风险较高的群体。居民也可以通过相关疫情防控系统自主上报体温、返程时间、可疑人员举报等社区疫情防控信息。社区则可以通过此类系统动态监测社区居民的健康状态,及时关注进城人员信息,全面掌控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疫情防控系统还融合了5G通信,快速高效地缓解了疫情防控区域现有的人员不足、疲劳作战、交叉感染等问题。

    

    5G红外测温设备启用——秒测体温

    

    随着大城市的返程高峰陆续出现,企业面临复工复产,体温测量成为疫情监测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尤其是在人流量很大的时候,如何准确快速地监测体温,避免接触交叉传染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很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及高危区域均已开始部署5G红外测温设备和系统,“秒级”完成体温检测和识别。

    

    此类设备和系统利用5G等信息化技术,结合红外技术原理的热成像体温检测技术,实施人流密集场所的人员体温检测。一些医院也安装了5G红外测温区,进入医院的人正常步行通过监测区,便可无接触地完成体温检测和人脸识别多项功能,无需停留。

    

    另外,识别记录和体温数值都可以通过5G网络上传至监控中心,相关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信息溯源。如果检测到体温异常或被列入防控名单的人员,此类设备和系统还可自动示警并且限制进入。

    

    监测空气质量,创造更健康的环境

    

    监测空气质量的传感器正在帮助城市和居民改善整体环境健康状况,将居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率降低8%-15%。

    

    空气质量信息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推送给每个人,如果今天空气质量不好,居民就会收到预警提示,以便提前制定相应的出行计划。这些传感器还可以识别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助于城市制定减少污染物的措施。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举例称,北京曾在查明空气污染源后,严格监控交通和建筑工地,在一年内将空气中的污染减少了20%。

    

    疫情爆发倒逼医疗体制发展,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在加速采用相关数据智能的技术推进医疗领域的进步。

    

    这些举措,不仅让医护工作人员事半功倍,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智慧城市与智慧医疗,未来可期。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6
电话:+86-0755-88309165 传真:+86-0755-88309166 邮箱:ssciamsc@163.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25号英龙大厦4楼
备案号:粤ICP备16040645号-1